服务热线

0536-4641180
网站导航
行业动态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

软氮化中氮原子渗入原理

时间:2025-02-21 11:54:51 点击次数:

软氮化中氮原子渗入原理

1. 基本原理概述

软氮化(氮碳共渗)通过氮原子扩散碳协同作用,在金属表面形成高硬度、耐磨损的复合渗层。其核心步骤包括:

  1. 活性氮原子的生成:气氛中NH₃在高温下分解(2NH₃ → 3H₂ + 2[N])。
  2. 表面吸附与溶解:活性氮原子吸附在钢件表面,部分溶解于α-Fe晶格中。
  3. 扩散与化合物形成:氮原子向内部扩散,与Fe及合金元素(如Cr、Al)反应生成氮化物(如Fe₃N、CrN)。

2. 渗入过程分阶段解析

阶段关键机理温度影响
分解阶段NH₃在500-580℃下热裂解,产生高浓度活性氮原子([N])温度↑ → 分解速率↑ → 渗速↑
吸附与溶解[N]吸附在钢表面,部分溶解于铁素体晶格(溶解度约0.1%),形成固溶体表面洁净度决定吸附效率
扩散与反应氮原子沿晶界/晶格间隙向内扩散,优先与Fe、Cr等元素反应生成ε-Fe₂₃N、γ'-Fe₄N等化合物层合金元素(如Al)促进氮化物形成
碳协同作用CO₂或含碳气体释放活性碳原子([C]),与氮共同形成ε-Fe₂-₃(N,C)相,提升韧性和抗剥落性碳含量控制相结构致密性

3. 影响氮原子渗入的关键因素

  • 温度

    • 最佳范围:530-580℃(过低导致渗速不足,过高引发晶粒粗化)。
    • 温度每升高50℃,扩散系数提升2-3倍,但化合物层厚度可能因过度反应而下降。
  • 气氛成分

    • NH₃流量:高流量增加表面氮势,但过量会导致“白亮层”过厚脆化。
    • 碳源(CO₂/乙醇):调节碳势(通常0.2-0.8%),优化ε相结构。
  • 材料成分

    • 合金元素:Cr/Al/Mo等元素形成稳定氮化物(如AlN),增强表面硬度(>1000HV)。
    • 碳含量:低碳钢(如20#钢)以扩散层为主,高碳钢(如GCr15)更易形成致密化合物层。

4. 与其他渗氮工艺的机理对比

工艺类型氮源渗入驱动力渗层特点
气体软氮化NH₃分解浓度梯度+化学反应复合层(氮碳共渗,5-20μm)
离子氮化N₂电离电场加速离子轰击深层渗氮(10-50μm),精度高
盐浴氮化氰酸盐分解熔盐介质传质高耐磨性,但环保性差

5. 工业应用中的优化策略

  • 预处理:喷砂/磷化提升表面活性,促进氮吸附。
  • 后氧化:QPQ工艺(氮化+氧化)形成Fe₃O₄膜,耐腐蚀性提升10倍。
  • 局部屏蔽:对非渗氮区域涂覆防渗剂(如SiO₂涂层),实现选择性强化。


© CopyRight 2005-2017 anqiuyaxing.com 安丘市亚兴热处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鲁ICP备2023048256号

地址:0536-4641180 电话:安丘市亚兴热处理有限公司 邮箱:anqiuyaxing@163.com
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