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温化学热处理是指在500℃以下(部分工艺可达550~600℃)的较低温度下,通过向金属工件表面渗入活性元素(如N、C、B、S、Al、Cr等),形成具有特定性能(高硬度、耐磨、耐蚀、抗疲劳等)的表面强化层的热处理工艺。与传统高温化学热处理(如900℃以上的气体渗碳)相比,其核心优势在于工件变形小、能耗低、工艺周期短,尤其适用于精密零件或对变形敏感的材料(如模具、齿轮、轴承等)。
一、低温化学热处理的分类及典型工艺
根据渗入元素的不同,低温化学热处理可分为单一元素渗入(如渗氮)和多元素共渗/复合渗入(如碳氮共渗、硫氮共渗),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类:
1. 渗氮(气体渗氮、离子渗氮、盐浴渗氮)
- •
渗入元素:氮(N)。
- •
温度范围:气体渗氮通常500~550℃;离子渗氮可低至400~500℃(甚至350℃)。
- •
原理:在含氮气氛(如NH₃)中,氮原子分解后扩散进入钢件表面,与Fe、Cr、Mo等合金元素形成氮化物(如Fe₄N、CrN、MoN),形成高硬度的表层。
- •
渗层结构:
- •
化合物层(白亮层):厚度0.01~0.05mm,以ε-Fe₃N(最硬)或γ’-Fe₄N为主,硬度可达HV 1000~1200,耐蚀性好;
- •
扩散层:化合物层下方,氮原子向基体扩散形成过渡层(如α-Fe(N)),硬度梯度分布,韧性较好。
- •
应用:中碳钢(如38CrMoAl)、合金钢(如渗氮钢)的表面强化,用于齿轮、轴承、模具(如塑料模),显著提高耐磨性和抗疲劳性。
- •
优势:离子渗氮温度低、变形小(变形量<0.05mm),适合精密零件;气体渗氮工艺成熟,成本低。
2. 碳氮共渗(气体碳氮共渗、液体碳氮共渗)
- •
渗入元素:碳(C)+氮(N)同时渗入。
- •
温度范围:气体碳氮共渗通常500~580℃(低温型可低至450~500℃);液体碳氮共渗(如氰化)因含氰根(CN⁻),温度多控制在820~860℃(属中温,但近年发展出低温液体碳氮共渗)。
- •
原理:在含碳(如CO、CH₄)和含氮(如NH₃)的混合气氛中,C、N原子同时向钢件表面扩散,形成碳氮化合物层和扩散层。
- •
渗层特点:
- •
化合物层以Fe₃(C,N)为主(类似渗碳的Fe₃C但更致密),硬度HV 800~1000,耐磨性优于单纯渗碳;
- •
扩散层中C、N原子共存,强韧性好,抗疲劳性显著提升(比渗碳高20%~30%)。
- •
应用:汽车变速箱齿轮、精密机床丝杠、高速钢刀具(如钻头、铣刀),兼顾耐磨与抗疲劳。
- •
优势:相比渗碳,碳氮共渗温度低(减少变形)、渗层硬度更高、耐磨性更优;低温型(<500℃)进一步降低热处理应力。
3. 硫氮共渗(硫氮硼共渗等复合渗)
- •
渗入元素:硫(S)+氮(N)(或加B、Cr等)。
- •
温度范围:通常480~550℃(低温)。
- •
原理:在含S(如H₂S、硫磺)和N的气氛中,S、N原子扩散进入表面,形成硫化物(如FeS、Fe₁-xS)和氮化物的复合层。
- •
渗层特性:
- •
硫化物层(厚度约5~20μm)具有极低的摩擦系数(μ≈0.1~0.2),显著降低咬合倾向;
- •
氮化物层提供高硬度(HV 600~800)和耐磨性;
- •
复合层兼具抗咬合、耐磨、减摩性能。
- •
应用:精密齿轮(如汽车差速器齿轮)、滑动轴承(如轴瓦)、模具(如冲压模),尤其适用于高频摩擦工况。
4. 低温渗硼(固体渗硼、盐浴渗硼)
- •
渗入元素:硼(B)。
- •
温度范围:传统固体渗硼需800~900℃(高温),但近年发展出低温盐浴渗硼(550~650℃),通过添加活性剂(如Si、Al)降低硼的扩散激活能。
- •
原理:硼原子在钢件表面扩散,形成硼化物(如FeB、Fe₂B),硬度极高(HV 1500~2000),耐磨性优异。
- •
应用:冷作模具(如冲裁模、拉丝模)、耐磨损零件(如泥浆泵活塞),但渗层较脆(需控制厚度≤0.05mm)。
5. 低温渗铝/渗铬(抗高温氧化)
- •
渗入元素:铝(Al)、铬(Cr)。
- •
温度范围:500~600℃(低于传统高温渗铝的900~1000℃)。
- •
原理:Al、Cr原子扩散形成铝化物(如FeAl、Fe₃Al)或铬化物(如FeCr₂O₄),在高温下形成致密氧化膜(如Al₂O₃、Cr₂O₃),显著提高抗氧化性。
- •
应用:高温工况零件(如发动机排气阀、加热炉部件),延长使用寿命。
二、低温化学热处理的关键原理:扩散动力学
低温化学热处理的核心是活性元素的扩散过程,遵循菲克第二定律(Fick’s Second Law)。其渗层深度(x)与时间(t)、扩散系数(D)的关系为:
x2=2Dt
其中,扩散系数 D=D0⋅e−Q/(RT)(D0为频率因子,Q为扩散激活能,R为气体常数,T为绝对温度)。
低温下的扩散特点:
- •
温度降低会显著减小扩散系数(D与T指数相关),因此需通过延长保温时间或添加催渗剂(如NH₄Cl、稀土元素)降低Q(激活能),加速渗入过程。
- •
催渗剂的作用:例如在气体渗氮中添加NH₄Cl,分解产生HCl,与钢件表面氧化物反应生成活性更高的N原子;离子渗氮中通过电场加速N⁺离子轰击表面,促进氮原子溶解与扩散。
三、低温化学热处理的工艺参数控制
为保证渗层质量,需严格控制以下参数:
参数 | 影响 | 典型范围 |
---|
温度 | 温度过低→扩散慢、渗层浅;温度过高→可能导致基体晶粒粗化、变形增大。 | 渗氮:500~550℃;碳氮共渗:450~550℃ |
保温时间 | 时间不足→渗层薄;时间过长→渗层过深(脆性增加)或成本升高。 | 渗氮:2~6h;碳氮共渗:1~4h |
气氛成分 | 含氮/碳/硫等活性元素浓度直接影响渗速;需控制气氛露点(防氧化)。 | 渗氮气氛NH₃流量比:1:10~1:20(体积比) |
预处理 | 工件表面需清洁(去油污、锈蚀),必要时预氧化(如渗氮前氧化)以促进氮原子吸附。 | 抛光至Ra≤0.8μm;预氧化温度300~400℃ |
四、低温化学热处理的优势与局限性
优势:
- 1.
变形小:处理温度低(<550℃),工件热应力小,尺寸变化可控制在0.02~0.05mm(传统渗碳变形0.1~0.3mm),适合精密零件(如齿轮、模具)。
- 2.
能耗低:无需维持高温(如900℃渗碳),能源消耗减少30%~50%。
- 3.
表面性能优异:渗层硬度高(HV 600~2000)、耐磨/耐蚀性好,部分工艺(如离子渗氮)可同时提高抗疲劳性(疲劳强度提升20%~40%)。
- 4.
工艺灵活:可通过调整气氛、温度、时间实现渗层深度(5~50μm)和性能的精准控制。
局限性:
- 1.
渗层较浅:受低温扩散速率限制,渗层深度通常<0.1mm(高温工艺可达0.5~2mm),不适合重载磨损工况。
- 2.
材料依赖性强:仅适用于可形成稳定化合物的钢种(如中碳钢、合金钢),铸铁或非铁金属(如铝、铜)需特殊工艺。
- 3.
设备成本:离子渗氮、真空渗硫等设备投资较高,中小型企业推广受限。
五、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
典型应用:
- •
汽车工业:变速箱齿轮(碳氮共渗)、发动机气门(低温渗铝)、精密轴承(渗氮)。
- •
模具制造:塑料模(渗氮提高表面硬度)、冲压模(硫氮共渗减摩)。
- •
航空航天:发动机排气阀(低温渗铝抗氧化)、涡轮叶片(渗铬抗高温腐蚀)。
发展趋势:
- 1.
绿色化:开发低能耗、无氰化(替代传统液体氰化)、低排放的渗剂(如环保型硫氮共渗剂)。
- 2.
智能化:通过实时监测渗层厚度(如X射线衍射、涡流检测)和工艺参数(温度、气氛),实现工艺闭环控制。
- 3.
复合化:结合激光加热、等离子体活化等技术,进一步降低处理温度(如激光辅助渗氮可在300℃以下进行)。
总结
低温化学热处理是金属表面强化的核心技术之一,通过低温下活性元素的扩散,在工件表面形成高性能表层,兼顾耐磨、耐蚀、抗疲劳等特性,同时显著降低变形和能耗。随着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的进步,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展,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