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温化学热处理的作用与类型
时间:2025-08-18 07:59:14 点击次数:
低温化学热处理是指在200-500℃ 温度范围内,通过化学介质(气体、液体、固体)向工件表层渗入一种或多种元素,改变表层化学成分、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。其核心特点是低温下实现表层强化,同时避免工件整体性能(如心部韧性)因高温加热而恶化,广泛应用于精密零件、易变形件及需保持心部性能的工件处理。
提高表层硬度与耐磨性
通过渗入碳、氮、硼等元素,在工件表层形成硬化相(如氮化物、碳氮化合物),硬度可达 50-120HRC,显著提升耐磨性。例如,轴承滚子经低温渗氮后,表层硬度从 20-30HRC 提升至 70-80HRC,使用寿命延长 3-5 倍。
改善表面耐腐蚀性
渗入铬、铝、硅等元素可形成致密氧化膜(如 Cr₂O₃、Al₂O₃),阻碍腐蚀介质侵入。例如,不锈钢低温渗铝后,在盐雾环境中的耐蚀性提升 10 倍以上。
增强抗疲劳性能
表层渗入元素后产生压应力(如渗氮后的残余压应力可达 500-1000MPa),抵消工件服役时的拉应力,延缓疲劳裂纹萌生。汽车变速箱齿轮经低温碳氮共渗后,弯曲疲劳强度提高 20%-30%。
保持工件尺寸精度与心部性能
低温处理避免了高温下的晶粒长大、相变膨胀或收缩,工件变形量可控制在 0.01-0.05mm 范围内(适合精密零件,如模具、仪表零件);同时心部仍保持原始韧性(如低碳钢心部冲击韧性≥20J/cm²)。
根据渗入元素的不同,常见类型及特点如下:
低温渗氮(350-500℃)
- 原理:将工件置于氨分解气(N₂、H₂)或含氮介质中,氮原子渗入表层,形成 ε-Fe₂-3N、γ’-Fe₄N 等氮化物。
- 特点:无白亮层(或极薄),韧性好,变形极小;适用于高速钢刀具、精密轴承等。
- 延伸工艺:离子渗氮(利用辉光放电加速氮原子渗入),效率更高,渗层更均匀。
氮碳共渗(软氮化,500-570℃)
- 原理:同时渗入氮和碳,表层形成氮化物 + 碳氮化合物复合层,次表层为扩散层。
- 特点:处理时间短(1-4 小时),表层硬度 50-70HRC,兼具耐磨性和抗咬合性;适用于螺栓、齿轮等。
低温渗碳(450-500℃)
- 原理:在低碳钢或不锈钢表层渗入碳,形成过饱和固溶体或碳化物(如 Cr₂₃C₆)。
- 特点:避免高温渗碳导致的晶粒粗大,适合奥氏体不锈钢(如 304 钢)表面硬化,解决其耐磨性差的问题。
低温碳氮共渗(300-450℃)
- 原理:以渗碳为主、渗氮为辅,形成碳氮复合硬化层。
- 适用于:要求低变形的精密零件(如仪表齿轮),表层硬度可达 60-80HRC。
- 渗硫(200-300℃):渗入硫元素形成 FeS 润滑层,降低摩擦系数,提高抗咬合性,适用于滑动轴承、活塞环等。
- 氧氮共渗:渗入氧和氮,形成氧化物 + 氮化物层,兼具耐磨性和耐蚀性,适合铝合金等轻金属零件。
- 精密机械领域:机床导轨、精密齿轮(控制变形);
- 汽车工业:发动机凸轮轴、变速箱同步器(抗疲劳、耐磨);
- 模具行业:冷作模具、塑料模具(提高寿命,避免高温软化);
- 航空航天:涡轮叶片、紧固件(耐高低温腐蚀、抗疲劳)。
低温化学热处理的核心价值在于 **“表层强化与整体性能兼顾”**,通过精准控制渗入元素和工艺参数,在几乎不影响工件尺寸和心部性能的前提下,显著提升表层的耐磨、耐蚀、抗疲劳等性能。不同类型的工艺可根据零件材质和服役需求灵活选择,是精密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表面处理技术。